- Published on
20250521焦点访谈文字版
- Authors
- Name
- 新闻联播文字版
2025年05月21日焦点访谈文字版
焦点内容摘要
2025年5月21日《焦点访谈》以"如何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"为主题,深入报道了各地中小学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。节目聚焦科学副校长制度的推广、校内外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、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创新,以及人工智能、天文等前沿科技进校园的生动案例,展现了我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。
主要内容梳理
1. 科学副校长助力科学教育升级
- 教育部《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》提出每校至少配备1名科学副校长,推动专业科研人员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。
- 贵州余庆中学、北京航天图强小学等地,科学副校长带来前沿科研资源,指导教师培训,优化实验课程,提升科学教育质量。
2. 创新课程与校外实践丰富学生体验
-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重点实验室、科研院所,体验真实科研过程,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。
- 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、科学讲座、劳动实践基地等活动,鼓励学生参与水火箭、无人机编程、桥梁设计等科创项目。
3. 跨学科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
- 科学副校长与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结对,推动课程融合,优化实验教学。
- 各地中小学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,开展全员科学素养培训,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。
4. 前沿科技进校园,激发创新活力
- 北京航天图强小学等校引入天文、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,设立科技社团,低年级学生学习编程,高年级学生接触大模型应用。
-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、科学探究,提升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。
5. 家校社协同,社会资源共建科学教育生态
- 福建厦门、四川绵阳等地,学校与家庭、社会协作,打造科学家庭实验角、社会大课堂,拓展科学教育空间。
- 利用社会优质科教资源,丰富学生科学实践体验。
典型案例
- 贵州余庆中学:科学副校长带领学生走进中药功效成分实验室,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劳动实践,提升学生科学素养。
- 北京航天图强小学:聘请天文馆专家为科学副校长,开设天文、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,组建科技社团,推动跨学科融合。
政策与成效
- 2023年起,全国初中、高中科学类课程教师持续增加,45%的学校配备科学副校长。
- 56%的省份开设科学类地方课程,60%的义务教育学校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。
- 46%的学生每周1-2次进入实验室,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显著增多。
评论与展望
科学副校长制度和创新实践活动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。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政策支持、师资建设和社会协同。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数字化等新技术不断融入基础教育,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、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塑造,为建设科技强国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基础。
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,激发学生好奇心、想象力和探求欲,科学副校长不仅是身份,更是责任。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,久久为功。